close


東南亞國家女子嫁來台灣,要突破語言和文化差異融入社會不容易;屏東縣恆春鎮的印尼籍外配馬月娥和越南籍黎氏茂勇於突破,她們去年合組「恆好印象團」,不畏異樣眼光投入社區關懷巡迴服務,高雅亮麗的傳統服飾讓人驚艷,融入母國文化的節目娛樂性高, 歡笑聲不歇,讓人刮目相看。

東南亞外配教育程度多不高,常被貼上「在家煮飯、生孩子、當勞力工 」的社會底層標籤;44歲的印尼籍馬月娥25歲嫁來台灣,現育有1子2女,從事旅宿店清潔工,她說,中國人有句俗諺「嫁雞隨雞」, 外配新住民都很想融入在地,她以社區關懷服務踏出第一步,除了要克服文化和語言差異外,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做後盾。

「剛開始要忍受異樣的眼光,但我能體諒!」馬月娥說,去年找38歲的越南籍好姐妹黎氏茂合組「恆春印象團」,由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協助巡迴社區關懷服務,起初有人質疑她們家庭經濟不是很好,何必浪費時間出來當服務志工,但她們只是單純地想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,畢竟,新住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。博客來網路書店

這對好姐妹為豐富節目內容,事前準備不馬虎,除了觀摩別人麼做,還自己設計母語、華語雙聲帶的簡易歌曲和舞蹈動作,安排喜感的帶動唱,當天換上母國高雅的傳統服飾;到端午節,她們分別準備印尼和越南的類似棕子和長者分享,馬月娥還教導小時候在印尼學會的椰子樹葉手工編織,「我們用真誠的心和充實的節目,來感動長者!」。

持續投入社區關懷服務外,馬月娥還有下個計畫;她發現新移民家庭長輩對新移民母國文化排斥,有些新移民家庭因離婚、暴力影響二代心靈,有的孩子沒有媽媽陪伴成長,對母親母國感到陌生、甚至排斥自己的身分,進而缺乏自信心,希望藉由她們的努力與能力來幫助這些孩子。

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主任蔡順柔說, 她們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,有始終支持學習的家人,讓她們投入各項學習並逐漸認識、熟悉地方,茁壯自信心與能力;協會協助她們參與多樣化課程,在學習中進步並找到成就感,更重要的是,透過共學過程能相互支持與成長。
博客來網路書局>
印尼籍外配馬月娥(右)和越南籍黎氏茂勇於突破,她們去年合組「恆好印象團」,不畏異樣眼光投入社區關懷服務,高雅亮麗的傳統服飾讓人驚艷。記者潘欣中 /攝影
分享
印尼籍外配馬月娥(左)和越南籍黎氏茂勇於突破,去年合組「恆好印象團」 持續投入社區關懷服務。記者潘欣中/攝影
分享

5A8C9C3FB2DA0A4B
arrow
arrow

    vzr19jh19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